赴孟加拉国进行地震技术交流和教学培训工作总结

作者: 时间:2009-05-28 点击数:

应孟加拉国气象局(BMD)邀请和防灾科技学院继续教育中心指派,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赵仲和、防灾科技学院高级工程师陈阵阳和助教司志森,组团于2009年5月10日由北京前往孟加拉气象局所在地首都达卡(DHAKA),执行了地震技术交流和教学培训工作任务,并于5月24日返回北京。

在孟加拉国期间,应孟方要求,经友好协商计划共进行11天,每天上下午两段集体授课(教学计划见附件1),同时由未授课教师进行个别辅导。通过我们的努力和脚踏实的工作,顺利完成了指定的地震技术交流与教学培训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促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同时对于我们自身,通过与孟加拉国同行的交流,了解了孟加拉国地震观测的现状、需求和对今后发展考虑,充分利用好了此次交流、培训机会。以下将具体的任务与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首先,我们精心准备了关于地震技术的教学与培训内容。在收到孟加拉气象局的任务书后,我们立即针对总的教学与实践任务要求,开会进行了集中讨论与研究,划分为具体的工作,落实到每个人。会后,针对具体的工作我们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准备,查阅了大量资料,制作了内容丰富的电子教学课件,并把教学内容打印成册,随身带到孟加拉。

第二,了解现状,调整教学、培训计划。在5月10日到达孟加拉后,我们立即与孟方负责此次培训的BMD 计划处处长Rashid Ahmad Arif和地震监测项目主任Md. Azizur Rahman进行了交流,当面了解了他们地震技术发展的现状,现有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他们的需求情况,立即对教学与培训计划进行了调整,把原来的分组教学改为集体教学、分组实践。当晚,我们进行了分配到具体每一天的任务划分,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安排,及时通过电子邮件发给孟加拉国气象局官员,经过孟方确认后,印发给培训学员,5月11日的培训开始后,我们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工作,直到最后结束。实践证明这样的调整有利于培训人员集体接受更多的关于地震方面的知识,分组实践也让他们针对具体的工作有了练习与实践的机会。

第三,教学内容丰富,针对他们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解答。赵仲和讲解的主要内容是地震学、数字化地震仪器、地震台网和地震数据处理方面的知识;陈阵阳讲解的内容主要是地震仪器的原理、检查校准仪器、校准数据过程和地震数据采集器的维修;司志森讲解的主要内容是计算机网络知识介绍、局域网和广域网的配置与搭建。以上内容主要以围绕如何运行数字化地震台网为依据,将每个知识点分解,并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在讲课过程中,孟加拉的培训人员也非常感兴趣,并针对他们实际运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提问,我们立即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第四,参观考察了BMD地震台网中心。5月11日受孟加拉地震同行邀请我们参观了位于达卡BMD大院内的地震台网中心,对他们地震仪器记录的数据进行了查看,并对其数据采集处理和台站运行管理模式与BMD地震观测与研究中心主任Md. Momenul Islam进行了交流。目前,孟加拉地震台网包括4个有人值守的数字化地震台站,它们是:Dhaka、Chittagong、Sylhet以及Rangpur。四个台站均装有FBS-60D宽频带地震计,Dhaka和Rangpur还装有FBS-60DBH井下宽频带地震计,Sylhet和Chittagong 还装有JCV-104短周期地震计。台网中心装有SCO UNIX下的EDSP实时数据接收和人机交互处理软件。上述地震计以及数据采集器和软件均由中国港震公司提供,并由港震公司于2007年完成系统集成,现已运行近一年半时间,积累了一批地震波形数据,产出了地震目录,并利用积累的地震波形数据开展了一些科学研究工作。2008年,根据BMD招标结果,由中国海华公司负责在Sylhet地震台加装井下地震计,并负责与原有系统的集成,其地震计和数据采集器为英国Guralp公司的产品,目前该项工作在进行中。

第五,受到局长Ms. Arjumand Habib的接见。5月18日,刚从国外归来的气象局局长Ms. Arjumand Habib 接见了我们,对我们的到来表示了热情的欢迎,谈到了中孟地震技术发展的现状,非常希望能和中国进行更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最后大家合影留念。

第六,结果圆满,期待更进一步合作。5月23日是培训的最后一天。在完成全部培训任务后,进行了简短的总结。BMD 计划处处长Rashid Ahmad Arif和地震监测项目主任Md. Azizur Rahman出席会议。会上首先由BMD地震观测与研究中心主任Md. Momenul Islam回顾了两周培训班的情况,表示学到了很多东西,并代表全体学员对我们表示衷心感谢。接着,话题很快转向今后孟加拉地震监测的发展,Arif处长明确提出希望我们回国后能对孟加拉地震监测的发展提出建议,作为他们向上级部门提交报告的参考。我们表示乐于以个人的名义提出一些非正式的建议。最后,赵仲和代表3人小组对两周来BMD领导及同事们对我们的支持和关心、照顾表示诚挚的感谢。总结会结束,大家依依惜别,希望有机会再见。

第七,在特殊环境下经受了锻炼。孟加拉的5月气温高,中午外面的气温达40摄氏度以上。教室内虽有空调,但因城市电力不足,每天都有两三次持续半小时的停电时间。因此,我们在有电时借助电子幻灯片讲课,停电时则利用“白板”,边写边讲,老师学员都满脸流汗。尽管如此,老师讲得卖力,学员听得认真。孟加拉人民多信奉伊斯兰教,我们尊重他们的饮食习惯和其他习俗,中午和学员一起吃孟加拉式的盒饭,尽管很不习惯,但坚持了下来,也是一种体验。我们把全部精力用在如何使培训取得最好的效果,在生活条件上不提特殊要求,这使孟加拉朋友也很感动。

针对此次孟加拉之行,我们感受颇深,就此次培训而言,有以下几点体会:

1.一种国际地震专业培训方式的尝试。本次培训源于一个“商务合同”。在2008年海华公司与孟加拉气象局(BMD)签订的技术服务合同中,除承担Sylhet地震台井下数字地震设备的购置、安装和与现有地震台网集成外,还包括技术培训的内容。按孟方的要求,培训分两个阶段:2008年5-7月在中国国内培训(3个月整),然后以同样内容在BMD培训2周。防灾科技学院继续教育中心与海华公司签订合同承担了对孟加拉BMD人员的培训任务。2008年5-7月在燕郊防灾科技学院圆满完成了在中国的培训,此次我们赴孟加拉培训正是整个培训的第2 阶段。实践表明,这种以“商务合同”方式开展的国际地震专业培训是我国以往开展的国际地震专业培训方式的一种扩充,是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后的一种新尝试,也体现了我国地震事业发展的整体实力和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地震科技工作者的信任。防灾科技学院继续教育中心把地震专业培训从国内扩展到国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值得认真总结经验,使防灾科技学院继续教育中心成为国内和国际地震专业培训的基地。

2.“老中青”结合的3人小组(老者70岁,中者62岁,青者26岁)是完成此次任务的人力资源基础。为完成此次任务,防灾科技学院继续教育中心派出老中青结合的任务实施小组,并得到中国地震局国际合作司批准。我们认为这样的人员搭配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和对青年人的培养。老同志有经验,但毕竟年纪不饶人,精力有限,难于独立在如孟加拉那样比较困难的环境下打拼。青年人精力旺盛,在计算机网络等高新技术方面又有独特的优势,但外事活动方面缺乏实践经验。因此,防灾科技学院继续教育中心派出老中青结合的3人小组是正确的。我们3人在工作中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对外形成了一支有战斗力的集体,保证了任务的圆满完成。

3.出国前培训资料的充分准备是完成培训任务的保证。孟加拉方面十分重视培训资料的提供。在与孟加拉气象局长谈话时我们曾表示要留下完整的培训资料而且全是英文资料时,局长听了很高兴。我们不仅提供了事先印好的培训教材,还在培训结束时提供了包括文字材料、电子幻灯片、参考资料、无版权限制的一些应用软件在内的全部英文培训资料DVD光盘,孟方很是满意。

尽管此次孟加拉之行是为履行“商务合同”,但也是促进中孟友好、促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大任务的一部分。如孟加拉气象局长与我们谈话时所说,“孟加拉与中国相距很近,我们两国很友好,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合作”。我们希望今后能为中孟友好,为中孟两国的地震科技合作做些力所能及的实事。

最后,借此机会,感谢中国地震局国际合作司、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防灾科技学院对我们的信任和支持,使我们能顺利成行和完成任务。

赴孟加拉国地震技术交流和教学培训工作小组

2009年5月28日

附件1:

Planned schedule for the BMD training

May 11 to May 23

date

topic

practice

Zhao

May 11

Introduction to Seismology:

Earthquakes and their origin

Body waves

Surface waves

Seismic rays

View global earthquake activity with Seismic/Eruption

View seismic ray propagation with SeismicWave

Chen&Zhao

May 12

Principle of seismic instrument:

Principle of seismometer;

Principle of digitizer;

Correction for instrument response;


Zhao

May 13

Seismic networks;

Seismic observation in China;

Setting parameters to digitizer;

Calculation of normalization constant;

Check the settings to the digitizers at the BMD seismic network

Si

May 14

SCO UNIX & Windows operating system:

Introduction;

Installation;

Basic commands;

Installation of SCO UNIX & Windows operating system.

& EDSP-IAS Unix Version

May 15

Holiday.


Chen

May 16

Check and Calibration of seismic instrument.

Processing of calibration data.

Check and Calibration;

Installation & use of the Processing software

Si

May 17

Ethernet networking

Wide area networking protocols

Set a local network:

PC

Switch

Router

Zhao

May 18

Types of seismic data;

Earthquake location: principles

Locating teleseismic events


Zhao

May 19

Analysis of seismic waveform with EDSP-IAS;

Analyze waveform data with EDSP-IAS

Zhao

May 20

Analysis of .sed, .evt and .dat;

Phase identification

Identify phases with EDSP-IAS and AmaSeis

Zhao

May 21

Phase identification and earthquake location (some examples)

Locate local earthquakes with EDSP-IAS

May 22

Holiday


Zhao

May 23

Seismic data archiving and retrieving:

Seismic Data Format;

Seismic data Management

Format conversion with EDSP-IAS and rdseed4.8

Prepared for BMD 2009 Seismic Training Course given by:

Zhao Zhonghe, China Earthquake Networks Center,

5 Sanlihe Nanhengjie, Beijing 100045, China

E-mail:zhzhao@seis.ac.cn

Chen Zhenyang,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mail:czy6191@163.com

Si Zhisen,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mail:sizhisen@163.com

©防灾科技学院科研处 版权所有 电话:010-61598807 Email:kyc@cidp.edu.cn 办公地点:图书馆405

©2009 www-cidp-edu-cn.webvpn.cidp.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10-61596254 Email:cidpkyc@163.com Office:Room 509, Ming De Building

京ICP备2001694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