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研究参阅 第 27 期(总第 186 期)

作者: 时间:2020-09-18 点击数:

编者按: 中国地2019 年重理论与践问题研究课题续完成研究任务局办公室会同发研究中心对课题提交的研究成果 进行了选,现将部分优政策咨询报告陆刊载,供参阅。

海涛 1 刘杰 1 自强 1 吴锁 1 2 3

红桂 4 5 6 7


、在情跟踪地震报方面

(一)年度危区判定的策略相应调

 调研发现,从近年来全国年度危险区总结结果来看,有定监测能力地区发生的几乎5-6 级地震主要发生在危险区或危缘,7点偏体来看有三特点,一是危险区区域判定及强度估计相对稳定且有一定准确性,二是危险区震级估计偏高者居多,三是年尺度发震判定准确度比较低,年度是否发震的判定非常困难,由此导致大量年度危险区虚报。这与国外科学家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危险区域及可能强度估计做得较好,但何时发震仍没有较好的判定方法。

 建议:年度危险区判定的关键在于发震可能性的确定,应将年时间尺度发震依据的研究作为重点,包括正向预测性依据及逆向排除性依据都非常重要。从管理的角度,应当适当弱化险区的年度概念,给出可能的预警紧迫程度,重要的是对政府和公众提出不同预警程度下比较具体可操作的对策建议,以反映当前的实际预测能力、吻合防震减灾需求。

(二)短临预不过关,分析论要考虑概率特性

从实际跟踪结果来看,地震短临预测的成功率几乎为零周月量的尔的预测效极低发震短临由于发震临点附线性困难。从这角度预测将长工作层面,短临存在虚勿感觉走、对计检率重使得短的识别夹杂多人因素,别起更加困

    建议:情跟分析论要考增加率统计标。

(三)加强多型或前主余型震判定方法的研究

    中强地震孤立型及主-余型地震序列比例合计基本上占80%,因而震后作后续无更大地震预测的自然对应率就是80%左右。但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对多震型地震的判定缺乏有效手段。近些年来,几乎全部的多震型地震或前--余型地震序列在第一次中强地震后,趋势判定均出现失误。

    建议:一是在占有更多资料的基础上,详细分析多震型地震序列统计特征,开展预测方法及特征指标研究;二是基于震源过程及震源参数方面的探索,重点从构造环境精细化研究、震源破裂过程中应力(能量)释放充分程度判定等方面,研究多震型地震序列的判定方法和指标;三是通过数值模拟或物理模拟手段,开展强余震机理研究,着力探索序列类型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震后趋势判定提供扎实的物理基础。

(四)强化预报实用化算法、模型和数据同化能力研究

    目前地震预测主要是经验预测,通过野外调查、相关性分析、震例对比等筛选与地震相关的地球物理异常,并据此进行预测。应用到日常分析预测的理论算法、模型奇缺,相关数据同化能力也比较低,影响大区域和动态场分析研判。

    建议:建立中试基地,采取开放合作的方式,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地震预测理论、模型和方法攻关研究。

二、加强地震监测业务过程管理

    通过调研发现,在地震监测领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地震监测获取前兆异常信息能力较低。观测仪器种类多,故障多,运维困难、成本昂贵。十五数字化建设后运维工作缺乏全局性、系统性。台网数据质量控制缺乏规范要求。对日常运行软件技术系统只重视建设,不重视完善升级。台站建设、运维、 数据库系统管理、基础信息填报、仪器参数管理等也有缺失。台网数据处理能力亟待提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台网规划设计,提升异常信息获取能力

    与国内外相关高精地学行业联合研发地震前兆信息观测技术,形成稳定、耐用、抗干扰强的标准化地震前兆信息观测仪器设备。在科学地震预测理论指导下加强顶层设计、布设地震 观测台点,为地震预测的科学目标服务,突破现行以行政区划为单元进行台网布设、管理的分割现状。

(二)推动地震监测业务的过程管理

    基于监测预报业务体制改革部署,构建涵盖业务过程、支撑过程、管理过程的地震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十分迫切。一是强化业务流程管理,梳理国家、省级和市县三级业务架构和任务 布局,优化和重建三级地震监测业务流程。二是强化标准规范支撑,规范地震监测业务运行和产出。三是强化过程管理,构建三级架构的地震监测业务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监督与审核、信息反馈管理机制,推动地震监测业务由结果管理向过程管理转变。

(三)实施监测设备全寿命周期质量管理,保障观测数据质量的准确性和可用性

    建立设备全过程质量管理机制,加快推进《地震监测专业设备管理办法(试行)》落实落地。一是构建设备全链条业务流程,完善规章制度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强化设备管理的技 术支撑;二是加强设备专项规划,明确设备研发目标、重点任务和业务布局规模;定期发布设备需求计划和技术要求,引导 社会力量参与设备的研发、生产和运行维护;三是强化设备定型、设备列装管理,规范进入监测业务的设备规格型号,提升 设备标准化水平;四是错误的数据比没有数据更可怕,加快补齐设备退出管理空白,大胆淘汰落后产能

(四)加快推动计量体系建设,提升地震计量检定能力

    一是推动地震计量组织机构建设,加快推进全国地震专用计量技术委员会工作,完善地震计量量传溯源体系,提升地震计量技术服务能力;二是加强地震计量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国家地震计量站和一批地震行业最高计量标准,实现主要类型地震专业设备的质量控制;三是建立设备检测系统,实现设备在线巡检;四是加强地震计量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建设。制定《地震计量管理办法》及配套规章制度,规范地震计量管理工作;开展全国在网运行主流设备和新采购设备的计量检定工作,支撑计量检定业务的标准化。

(五)建立设备技术保障体系,提升运行维护的时效性一是针对预警等项目实施后海量观测增加,要有效发挥市场作用,建立国家、省级和综合地震中心台为主体的分布式设备技术运维保障体系,实行国家统筹、属地为主、社会为辅的 技术系统维修维护机制;二是建立仓储管理信息系统,采用设 备编码管理,实时追踪、统筹管理设备及备机备件,加快关键部件的统筹调配,提升故障设备快速修复能力。

(六)建立质量评估体系,确保全网运行设备的稳定可靠

    加快研制设备运行质量评价方法和评估指标体系,开展评估规范制修订工作。定期对全网运行的设备进行评估,为设备列装与退出、设备技术转型升级提供依据,为设备稳定可靠运行和产出高质量观测数据提供有效支撑。

(七)建立集约高效的运行运监控系统,实现地震监测业务监控的全过程、一体化依托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立全国地震监测业务一体化 运行监控平台,实现统一标准、统一部署应用。对设备运行、观测数据质量、考核评估和信息服务等业务进行全过程监控。利用现代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实时监视业务运行状态,实现业务运行控制的一体化和智能化。

(八)构建观测数据全链条业务流程,强化地震监测预警产品产出,提升服务能力

    构建数据传输-质量控制-产品服务一站式业务流程,实施数据流的实时监控与反馈、自动化勘误与订正,完善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实现观测数据质量全过程监控,提升控制能力;加快推动地震观测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研发,建设面向用户的监测数据应用平台,建立适用于不同观测系统的具有数据 处理、分析和产品加工功能的数据加工和使用系统,强化产品 深加工能力,丰富地震监测预警产品,为经济建设、行业部门、 科学研究、灾害风险防范和应急决策等提供服务。

三、加强地震业务数据治理

    十四届四中全会精神强化了数据作为分配七大要素之一,地震业务数据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地震部门的一切重要业务工作都围绕着数据,但是数据问题一直存在,一直未得到解决。归纳起来,数据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数据本身零乱,没有完整的数据系列和完善权威的地震目录报告等;二是数据保管 方式混乱,对系统内外数据的占有、流转和使用没有严格的规 矩;三是数据应用供给使用上很随意,登录下载、硬盘拷贝等 五花八门;四是数据管理上职责不清,谁在管、怎么管不清晰;五是数据服务上,方式简单、管理粗放,以致出现靠着金山银山讨饭吃的窘状等;六是地震业务数据传统计算方法性能不佳,缺少数据在线存储以及集中式的管理,重静态统计、轻动态应用,信息应用功能性不强。

    建议:一要加强制度建设,从体制机制上理顺各种关系,明确地震业务数据管理职责;二是要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实施流转管控;三是把现有数据、存储、服务器、软件等资源梳理清楚,把底数摸清;四是制定相应的数据管理服务流程、技术标准和规范,建立数据服务资源清单、台账;五是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最新通讯信息技术,深化大数 据在地震行业的创新应用,加快地震数据采集、存储、清洗、分析发掘、可视化、安全与隐私保护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构 建一个针对地震业务数据在线存储、在线计算以及在线分析的综合性业务平台,将地震应用、管理、服务一体化,横向集成、纵向贯通,推进地震业务数据标准化服务。

四、加强地方地震机构改革的规划整合

调研了解到,本轮地方地震机构改革构建完善了大应急格局,提升了震灾应急合力。但是,各地方市县地震工作机构设臵合并、职能划转、人员变动情况差别较大,监测预报预警等主体业务工作存在断档、弱化风险,比如有的地方所属监测站点的运行维护、数据分析处理、震情跟踪会商的工作力度有明显削弱,甚至出现上下脱节的现象。

    建议:一是应急管理部统一规划、出台专门指导意见,构建相对统一的防震减灾机构体系,强化地震部门工作机构保障,履行监测预测预警主体职责;二是发挥地震系统行业优势,加 强应急管理与行业资源融合,构建和完善国家新型应急管理体系,具体做法可以参照云南模式,将的职能划归应 急管理部门,原市县防震减灾机构独立予以保留;或者参照河北模式,将市县防震减灾机构统一调整归并到应急管理 部门,并加挂防震减灾局的牌子,合署工作;三是切实加强市县防震减灾工作机构条件支撑保障,明确机构性质、职责、人员编制,配齐配好专业人员,强化省局的业务指导和培训,提升监测预报业务能力

、加推进监预报务标准、信化和现

通过对照中国地震局《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纲要(2019—2035年)》要求,台网中心作为地震监测预报业务的国家级牵头单位,能力建设和工作机制体制等方面存在着很多不足,现有业务体系明显存在不平衡、不充分和不适应的问题,从监测站网、仪器装备、运行维护、数据服务、地震速报、应急响应、地震预报到业务评估等业务链还存在不少问题、短板和空白。主要表现在:一是自身能力不强,国家业务中心的作用发挥不够;二是业务整体性不够、业务流程不清晰、不完整;三是新技术应用推广不够,服务能力不强。

    建议:必须加快主体业务标准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一是统筹规划并推动全行业地震监测预报核心业务的规范化标准化,提升台网中心系统运维质量和各类产品质量;分析研究 地震监测预报标准需求,滚动更新地震监测预报标准体系;探索建立标准实施效果动态评估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推进监测预 报业务标准化建设;二是对接国家综合减灾信息化建设,落实地震信息化顶层设计,协同推进地震信息化发展。持续推进云 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核心业务的深度融合,为地震监测、速报预警、震情跟踪、风险评估和产品产出等各方面提供服务支撑;三是通过加强整体业务布局、完善业务管理机制、完善的测震观测台网、构建新型地球物理台网、优化地震预报业务、建立地震安全服务保障机制、建设开放共享的国家地震数据中心和全国统一的地震信息公共服务平,全面推进台网中心科学技术、业务体系、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也处 于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防震减灾事业提出了新标准和新需求,我们一定要全面贯彻习近 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主责主业;坚持以震情为 中心,坚持开放合作的理念,依靠科技,推动智慧地震监测台 网建设;以地震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地震监测预报标准化服务;以需求为导向,提高地震数据产品质量和效能;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升地震监测仪器研发、装备和服务升级;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全面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提高监测预报工作能力和水平,努力实现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有力的地震安全保障。



 

中国地2019 年重大策理论实践测预报务发CEAZY2019JZ18) 资助

1.中国地震台中心2.南省地局;3.辽宁4.江苏省震局5.海省地局;6.安徽省震局;7.尔自治地震局


 

©防灾科技学院科研处 版权所有 电话:010-61598807 Email:kyc@cidp.edu.cn 办公地点:图书馆405

©2009 www-cidp-edu-cn.webvpn.cidp.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10-61596254 Email:cidpkyc@163.com Office:Room 509, Ming De Building

京ICP备20016947号-1